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教科研动... · 正文

教科研动态与新闻

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发布日期:2012/12/27 点击量:

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1年12月28日·广西南宁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广西南宁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能力。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一五”以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分析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同时,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的重要目标。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的比重需要使老百姓共同致富,致富就需要乐业安居,而乐业则必须依靠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给老百姓提供能够体面劳动、体面生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承担培训任务的基地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在此,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广西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些年来广西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广西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实施了职业教育改革攻坚计划,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有力支撑了广西产业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为全国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这次会议选择在南宁召开,就是希望大家实地感受广西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加强交流,取长补短,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办好这次会议,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教育厅做了充分的准备,副主席亲自出席会议,这预示着“十二五”时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里,我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教育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召开有四个背景:一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各条战线正在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也面临着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严峻挑战。二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进,成效逐步显现,职业教育在理念、制度、体系、机制、政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变化。例如,在理念上,确立了系统培养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多样化人才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职业教育也进入改革“深水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是今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安排超过26亿的专项资金支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之大前所未有,职教师资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四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日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教育部、国资委正在筹备签署合作推进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此后,教育部还将通过全国工商联与35个大型民营企业共同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教师资工作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背景。明年教育部将启动一些项目,如100所示范校的“3+1”项目,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要提高。教育部正在与出国留学基金委商议,使今后职业院校教师出国学习也可以享受公派留学生的待遇,解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视野、理念和社会地位等问题。

基于上述新挑战、新要求、新机遇、新环境,我们必须要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高度,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深刻认识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整体谋划,攻坚克难,全力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纲要颁布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一年多来,职业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把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基本制度作为最关键的着力点,坚持问题入手、科研先行、重在行动、狠抓落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1.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教育部坚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分析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科学设计和选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1-2012年重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衔接,第二步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第三步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思路,教育部今年8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等10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要从建立系统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认识中高职协调发展。教育部已部署了20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率先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衔接模式、实现路径和制度安排。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教育部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抓紧推进这项工作。

2.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

一是形成产教协作机制。教育部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43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了来自行业、企业等多领域的200多名专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的协作机制。

二是建立产教对话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十余个行业对话活动,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同时,教育部已经或即将与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如供销总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民航局、中国邮电集团、中粮集团等,联合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产教结合向纵深发展。目前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是行业指导的能力依然不强,如何增强行业指导能力,要分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一类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如供销社、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等;第二类具有企业职能的行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第三类是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由政府部门转化来的行业,如由机械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转化来的行业等;第四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行业。2012年是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年,要设计项目,争取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以及各种协会、学会等多部门的支持。

三是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

四是推进集团办学机制。推进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个人共同办学,形成了多方主体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集团办学机制,密切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衔接。

3.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去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修订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与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这次会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十二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并正在抓紧与有关部委会签《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目前,《职业教育法》(修订稿)已提交国务院,进入国家立法程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职业院校建设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等重大规划和文件也在加紧制定。

4.完善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扩大助学覆盖面。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2010年,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覆盖率已分别达到90%和24%,惠及学生1200万人;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了440多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明年,中职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和交通费的覆盖面要扩大到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覆盖面也要进一步扩大。

二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了近百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职示范校、特色校和高职骨干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全年投入已接近“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总体水平。

同志们,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职业教育为未来十年实现科学发展的创造良好开局,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亮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职教战线广大同志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在座各位同志和全国职业教育战线所有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体系建设是今后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今后十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充分认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切需要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形成全面、灵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加快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重要前提,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要以“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为重要基础,建立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平台和机制,提供丰富的多样化教育选择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才;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迫切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实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学,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

第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使教育结构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度,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从业者技能和岗位需求脱节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具有地区特色。例如,当前广西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劳动者培养成为有技能的产业工人,从而成为中等收入劳动者;对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技术密集型地区,要着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快在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培养适应产业上移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第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科学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存在脱节、断层问题,适合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这使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终结性教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提高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也制约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衔接和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双向沟通,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多样化成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战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2.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牢牢把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一是适应需求,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二是有机衔接,即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评价模式改革等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三是多元立交,即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

基于这三方面的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成上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要形成一整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突出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确立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使命;二是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要形成满足不同社会成员接受学历和非学历职业教育需求的平台和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实施形式的体系框架;三是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要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熟模式,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要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需求相协调的互动机制,使职业教育的结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3.准确把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更是涉及整个教育体系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等宏观问题。我们按照“遵循规律、系统思考、服务需求、明确定位、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步走”战略。当前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与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我们要以此为出发点,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与衔接。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结构比例合理、层次梯级明晰的人才培养格局。

第二,加强专业结构布局的统筹与衔接。通过新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加强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体系的统筹与衔接。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推进课程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第四,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统筹与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科学确定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侧重点,避免中高职在教学安排上脱节或重复。

第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统筹与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实现中高职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第六,加强人才成长途径的统筹与衔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考试考查方式,拓宽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学习的渠道。

第七,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统筹与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构建、制度建设、资源开发与共享。推动校际之间教师相互流动和人力资源共享。

第八,加强行业指导作用的统筹与衔接。整合当前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行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

第九,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引导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使校企合作渗透到育人全过程。

第十,加强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这十个方面的统筹与衔接,将带动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为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实践并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国家标准,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0年7月12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国办专报信息第923期《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上批示:“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职教育健康科学发展”。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领导的要求来讲,还是从教育规律来看,我们都必须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

1.近年来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第一,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是近20年来职教师资队伍规模增长最快的五年。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规模超过10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7万人、兼职教师14万人,专任教师比2005年增长了21%。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实现了突破性增长,2010年共有专任教师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教师学历水平、职务(职称)结构都有了大幅改善,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双师型”教师,其中79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126个优秀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1999年以来,教育部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了6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10个全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各地建立了300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了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10年来,师资基地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活动,仅国家级基地就完成培养培训50万人次。此外,国家开辟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专门渠道,已招生1万余人,95%以上的毕业生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2009年底,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已举办22期中职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4000名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正、副校长参加培训;今年,又启动了高职院校长战略研修班,已培训了500名院校领导干部,校长办学理念为之一新,改革创新行动遍及全国。各地也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十一五”成为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成就最显著的五年。然而,国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制度建设仍然不健全,一是缺乏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二是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标准等制度还不完善。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并将制度框架写进《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为下一步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国家政策依据。

第三,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教育部通过与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选派了1400名中职校长、2300名中职教师、450名高职校长、1800名高职教师、100名职教师资基地教师到国(境)外进修,造就了一大批在学校办学和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职教师资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这些年中外职教合作成果最丰富的一个领域。2012年我们将做三件事:一是在1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行“3+1”办学模式,三年在国内职业院校学习,一年到国外学习;二是选派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参加留学基金项目;三是希望能够使一批职业院校的教师成为明年职业技能大赛的主导翻译,以展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文化水平。

第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工作普遍加强。“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超过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上万名教师取得更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比2005年增加了80%;开发了80个专业的教学法和200多本师资培训核心课程教材,专门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2.6亿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数量比2005年增加了21%。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开创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更加规范。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校长培训、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职教教师的管理、培训、待遇都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上面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改革创新的背景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仍然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

第一,数量严重不足。目前,职业院校生师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高。与2005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幅达到40%,教师增幅仅为16%,生师比从21:1升至近26:1。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也达23:1。生师比过高,偏离了这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第二,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对生产和服务一线了解较少,教学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不足,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三,条件保障不力。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合理。面向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政策渠道不通畅。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尚未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还比较薄弱。

2.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适应职业教育保证规模的要求,加快补充教师队伍数量。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未来十年将继续扩大,2020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分别达到2350万、1480万。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必须要加快补充教师的步伐,尽快使职业院校生师比达到合理水平。

第二,适应职业教育调整结构的要求,加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教学方法的紧缺专业师资。

第三,适应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第四,适应职业教育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快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制度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完善包括教师管理制度在内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必须要着力解决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制度保障,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造性。

3.新时期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要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以实施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加强对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特别是要加快培养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级职教师资基地中的本科高校,都要积极招收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展职教教师培养工作。这是基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考评基地工作的重要指标。二是积极推进兼职教师引进工作。积极面向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导向。教育部正在与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要按照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进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类型、知识结构、自身素质、能力结构以及分配结构等。各地也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与管理办法,加大对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的作用。三是推动职业院校编制制度改革。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制定反映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满足职业院校办学要求的编制标准。教育部已进行了相关调研,形成了初步方案,下一步将协调中编办、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推进。据了解,广西、湖南、河南、广东、浙江等地区已出台了专门的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标准。其他地区也要加快这项工作。

第一,完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第二,创新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是要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把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教育部正在与国资委等部委会签《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二是要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教育部去年批准建立了10个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明年将和国资委继续遴选一批央企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各地也要会同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一批与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工作载体。三是要创新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机制。要支持职业院校在选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职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服务。要积极试行政府购买企业实践岗位的办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安排了专门项目,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是要优化职教师资基地布局结构。国家和地方结合产业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和教师培养培训需求,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继续建设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2012年底前,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单位都将达到100个,省级基地和企业实践单位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突出特色。二是要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职教师资基地要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设计项目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实施效果评估,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三是要加强职教师资基地能力建设。基地中的普通本科高校都要建立具有教学、科研和统筹协调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要重点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专业点,开发一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四是要注重培养青年专业带头人。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院士、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高端引领、老中青相结合的青年专业带头人培养机制。通过以上四项举措,推动基地专业布局与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对接,师资培养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对接,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对接,努力构建体系完备、灵活开放的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第三,构建校企合作灵活开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第四,健全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一是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充实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增加相关工作经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双师素质要求纳入教师资格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2012年,教育部将按专业大类组织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务改革。要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院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三是要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

四、按要求高质量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要求,在总结“十一五”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企业实践、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基地建设等四个项目。与“十一五”的计划相比,该计划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费投入倍增。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6亿元,是“十一五”投入的5倍以上。二是统筹中职高职。“十一五”的计划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施的,“十二五”的计划统筹考虑了中职和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企业广泛参与。计划的所有项目都需要企业广泛参与,体现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四是强化引导机制。中央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强化对地方财政投入的引导,对教师培训项目、兼职教师项目将实行奖励、奖补,鼓励地方加大投入,提高项目实施质量。而且,2012年开始,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除了要在高校、大企业进行建设外,还要在一些国家科研机构如中科院、各部委研究院等建设一批教师实践基地。

实施好这个项目,对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在此,我提三点要求。

第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和培训机构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总体要求,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制定本省规划,协调计划的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本单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工作方案,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第二,要加强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计划的各项任务。各地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机制,有序推进计划的实施。要加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建设,配备得力人员负责项目管理。要健全项目实施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反馈。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用好经费、管好经费,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

第三,要立足长远,把项目实施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要对计划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将有益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逐步上升为制度。对于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积极通过建立制度和政策机制的方法来解决。要以计划实施为契机,把项目作为落实制度、检验制度、改进制度的载体,完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管理、投入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同志们,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这次会议对“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和2012年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聚精会神的做好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条: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下一条: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 服务引领安徽奋力崛起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香港正版全年资料大全